ag官方认证号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ag官方认证号 > 新闻动态 > 72年北京大叔和16岁维族男孩相遇,男孩苦寻41年:我做梦都在找您_肉孜_吴兴邦_父亲

72年北京大叔和16岁维族男孩相遇,男孩苦寻41年:我做梦都在找您_肉孜_吴兴邦_父亲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25    点击次数:95

1972年,16岁的维族少年努肉孜在新疆偶遇了一位41岁的北京男人,名叫吴兴邦。吴兴邦不仅教会了努肉孜汉语,还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救了他生病的父亲。这段缘分改变了努肉孜的一生。1973年,由于工作原因,吴兴邦离开了新疆回到北京。然而,仅仅一年后,努肉孜考上了北京大学,搬到北京后,他们的关系更加深厚。四年的相处,让两人亲如父子。1978年,努肉孜大学毕业,回到新疆。然而,这一别之后,二人彻底失去了联系。但努肉孜始终惦记着吴兴邦,苦苦寻觅了41年。2019年10月9日,努肉孜参与了央视寻人节目《等着我》的录制,在现场,他激动地哭着喊道:“我做梦都在找您!”到底发生了什么?本期的“最人物纪”将带您走进努肉孜的寻恩之路。

1956年,努肉孜出生在新疆喀什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,家里有五口人,除了父母,还有弟弟妹妹。家庭条件非常拮据,家里只有两亩薄田,生活十分艰难。然而,尽管如此,努肉孜的父亲仍然坚持送他去上学,因为在他们的家族里,几乎没有人读过书。作为家中长子,努肉孜肩负着父母的希望。

展开剩余86%

1962年,年仅6岁的努肉孜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进入了学校。虽然年纪小,但他却非常懂事,始终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,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贪玩。在学校里,他每天都在努力学习,几乎没有时间玩耍,甚至在其他孩子玩耍时,他仍然埋头读书。父亲看到儿子如此努力,心里感到十分欣慰。为了确保儿子不饿肚子,父亲常常带着干粮去学校给他送饭。无论严寒还是大雪,父亲从不抱怨,始终坚持为儿子送饭,这让努肉孜深受感动,也更加努力读书,终于成为班里最优秀的学生。奖状一个接一个地发到他手中,换来的是父母的笑容和骄傲,努肉孜也在心底许下了一个梦想——让家人过得更好。

然而,命运的转折就在1972年悄然到来。那一年,16岁的努肉孜正在上高二,而北京的部队正在前往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任务,恰好他们与努肉孜所在学校的学生住在同一大院。由于语言不通,部队的官兵和当地百姓沟通非常困难。于是,校长决定挑选3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汉语,以便充当部队与百姓之间的翻译。努肉孜凭借优异的成绩被选中,开始了学习汉语的旅程。

一天,努肉孜刚刚从家里回来,走进教室时,校长突然叫住了他:“努肉孜,快过来!”努肉孜跑过去,才看到校长旁边站着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。那人身材高大、皮肤白皙,戴着一副眼镜。校长笑着介绍道:“这是努肉孜,高二的学生,中文可以进行基本的沟通,还是我们选中的小翻译之一,以后你们有沟通上的问题,可以找他。”然后那位中年男人对着努肉孜笑了笑,说:“那小翻译,以后就麻烦你啦,我姓吴,你可以叫我吴叔叔。”努肉孜感受到吴叔叔的热情,羞涩地低声喊了一句:“吴叔叔。”

这位吴叔叔就是吴兴邦,1931年生于北京。那时,他已经结婚,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1972年,由于工作需要,吴兴邦随军来到新疆。自此,努肉孜和吴兴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。吴兴邦不仅在语言上给予了努肉孜很大的帮助,还在生活中给予了无私的关怀。他经常把自己的饭菜分享给努肉孜,看到努肉孜消瘦的身影,他心里充满同情,尽自己所能照顾这个16岁、背负家庭重担的少年。

吴兴邦经常对努肉孜说:“你要好好学习,学好中文,争取考上好大学。到时候你会发现,现在的困境只是暂时的。”这些话让努肉孜感动得落泪。对于努肉孜来说,这些年来,生活的重压让他几乎感受不到关爱,而吴兴邦的鼓励无疑是他继续努力的动力源泉。

1973年初,努肉孜急匆匆地回到家中,然而刚进门就发现父亲的状态非常糟糕,整个人躺在床上,身体不停地颤抖。母亲不在家,弟弟妹妹也束手无策,看到努肉孜回家,急忙告诉他:“爸爸生病了,但我们搬不动他,邻居家也没人,真不知道怎么办。”努肉孜心急如焚,立刻指挥弟弟妹妹将父亲安置到牛车上,随后赶紧驱车带着父亲去公社医院。当他们赶到医院时,努肉孜心里充满希望,以为父亲就能得到救治。但医院的条件有限,医生告诉他们无法治疗。消息让努肉孜几乎崩溃,妹妹痛哭不止,而努肉孜只想着如何让父亲活下去。

在绝望中,努肉孜想到了吴叔叔,他赶紧让弟弟妹妹照看父亲,自己拼命跑向吴兴邦所在的地方。跑得气喘吁吁时,他终于见到了吴兴邦。当看到吴兴邦的一瞬间,努肉孜的眼泪瞬间涌出,他哽咽着诉说着事情的经过。吴兴邦立即陪他一起去了医院,并将父亲送到部队临时设立的医务所。医生为父亲做了手术,检查后告知他们父亲的身体和营养状况都非常糟糕。吴兴邦不仅为努肉孜送来了米面,还不断鼓励他要坚强面对生活。为了表达感激,努肉孜一家将自家种的苹果送给了吴兴邦,虽然家里穷,能送出的东西并不多。

在努肉孜的心里,吴兴邦就像是亲人一般,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和帮助。然而,命运再次将他们分开。1973年11月,吴兴邦告诉努肉孜,他的任务完成了,必须回到北京。临别时,吴兴邦叮嘱努肉孜:“我们会再见的,希望你考上北京的大学,我在那里等你。记住,路是越走越宽的。”努肉孜虽然不舍,但为了吴兴邦的放心,他还是咬牙点头答应。送别吴兴邦时,努肉孜的泪水终于无法再忍住,心中的痛苦与不舍涌上心头。

吴兴邦的离开并没有让努肉孜的决心动摇。回到家中,他决心拼命学习,立下了一个誓言——一定要去北京读大学。每天早晨天还未亮,他就开始复习,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。即使身体再疲惫,每当看到床头写着“北京”两个字的纸条时,努肉孜的动力便被点燃。

1974年,努肉孜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。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努肉孜热泪盈眶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——吴叔叔一定会为自己骄傲。9月,努肉孜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。在临行时,父母为他精心准备了核桃和苹果,这些是他们挑选出来最好的水果,代表了他们对吴兴邦的感激。即使途中遭遇倾盆大雨,努肉孜的父亲也不顾自己被淋湿,将礼物小心地包裹好,确保它们完好无损。

北京,是一个陌生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。第二天,努肉孜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吴兴邦,告诉他自己已到北京。吴

发布于:天津市

首页| ag官方认证号介绍 | 产品展示 | 新闻动态 |

Powered by ag官方认证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